三江布央(核心)茶业产业示范区。
百色市田阳县20万亩芒果扶贫产业园区。
融水苗族自治县怀宝镇把“林下灵芝”作为产业扶贫项目,带动多户林农在林下种植灵芝多亩,年产值多万元。
天峨县秋蜜桃果肉清甜脆爽、营养丰富,目前全县种植秋蜜桃亩,年产量60万斤。
广西都安盛兴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以“贷牛还牛”发展模式,带动10万多名贫困群众脱贫增收。
河池市发展桑蚕产业带动脱贫。
党的十九大报告聚焦脱贫攻坚重点领域,明确要求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广西大石山区是深度贫困地区集中的地方,打赢大石山区产业脱贫硬仗,对于广西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年,广西农业农村厅作为广西产业扶贫工作牵头单位,把深度贫困地区和大石山区脱贫攻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针对大石山区自然禀赋,紧扣前端技术支撑、中间生产组织、后端市场营销三大环节,组织制定全区35个大石山区县“52”特色产业规划,突出发展油茶、水果、茶叶、中药材等中长线产业,打造大石山区扶贫产业格局。目前,35个大石山区县的“52”特色产业覆盖贫困户60.02万户,覆盖率超90%以上,与全区平均水平持平略高;脱贫摘帽贫困村(含年计划脱贫村)均有1家以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或产业基地(园)覆盖。全区35个大石山区县新引进家有实力且有扶贫意愿的企业,共有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家,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或产业示范基地(园)覆盖的贫困村个,带动贫困户12.9万户;35个大石山区县共建成62个自治区级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占全区总数25.3%。
强化前端产业技术支持体系建设
多方式提升产业扶贫技术服务精准度。结合大石山区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各县县级“52”特色产业发展,持续督促自治区个特色产业扶贫专家服务团加快与各县(市、区)对接并开展技术培训服务。目前,全区累计开展培训期,覆盖全区14个地级市,98个县(市、区),涵盖种植、畜牧、水产等地方特色农业产业,培训人数达人。
多形式构建更为紧密的科技帮扶利益共同体。一是落实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将良种良法主推技术工作列入年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同时落实54个贫困县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资金万元,为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每个项目县推广一批包括种植、养殖、农机在内的不少于5项绿色高效技术模式(如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模式、秸秆高效还田技术模式、生态养殖技术模式等)。每个项目县建设4个以上长期稳定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培育一批农业科技示范主体,促进主推技术快速进村入户。
多渠道培育基层产业扶贫发展人才。目前,35个大石山区县共选聘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1.34万人(岗),共举办产业扶贫培训班1期,累计培训贫困群众12.07万人次。大力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联合自治区科协印发《广西乡村振兴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年)》,着力提升农民特别是贫困户科学素质,对35个大石山区县实现全覆盖。重点开展现代高素质农民培训和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培训,要求每个贫困县必须组织专题培训班5期以上、每期培训人数不低于30人。组织5期现代青年农场主、高素质农民骨干、农业经理人等农村实用人才多人次前往上海、南京、重庆、云南等地培训,进一步提高参训人员的能力水平。
聚焦产业生产过程完善脱贫机制
健全龙头企业引进管理机制。一是持续开展“龙头企业扶贫”活动,引进更多生产加工型及销售型龙头企业进驻贫困村,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带动发展扶贫产业。目前,全区开展次以上“龙头企业扶贫”活动,35个大石山区县参与产业扶贫的企业家,带动贫困村个。二是继续扩充扶贫企业库,入库农业企业家以上,落实带贫补贴、信贷政策支持、财政贴息补助等政策措施,动员企业到贫困地区建生产加工基地。三是争取项目资金。安排项目资金.1万元,支持田阳县、金城江区、天峨县等贫困县进行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及农产品加工企业升级改造。推荐大石山区西林县、龙州县、融水县3个镇(乡)申报年全国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项目,每个镇已获得国家扶持资金万元。
完善扶贫产业风险保障机制。一是制定产业扶贫风险防范相关文件。印发《自治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产业开发专责小组关于做好产业扶贫风险防范的意见》,指导各地注意防范六大产业扶贫风险,并提出应对措施。二是调整自治区特色产业目录,指导大石山区县突出发展油茶、茶叶、水果、中药材等长效产业。编制全区县级“52”“31”特色产业清单,满足贫困地区产业选择需求。三是开展银企对接。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广西分行、中国银行广西区分行、农业信贷担保公司进行沟通交流,努力促进银行、金融机构与贫困地区龙头企业对接,解决企业融资、贷款难问题。四是举办产业扶贫风险防范培训。广西农业农村厅举办7期产业扶贫培训班,培训市、县产业扶贫业务骨干多人次,开展了产业风险防范、产销对接等相关知识培训。
完善经营主体利益联结机制。一是印发利益联结机制政策文件。7月19日,印发《关于完善和推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的通知》,进一步完善和推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贫益贫能力。二是落实资金项目培育贫困地区新型经营主体。扶持资金向54个贫困县倾斜,年广西获得农民合作社、家庭中央农业生产发展项目资金共万元,切块下拨54个贫困县万元,占总额的55.8%。三是搭建服务平台。7月19日,自治区农业农村厅与中国邮政集团广西分公司联合印发《共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提升实施方案》。方案提出,优先支持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具有扶贫带动作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并在贷款利率上给予更大优惠政策。四是积极开展农民合作社“空壳社”专项清理工作。目前14个设区市已完成排查工作,全区共列入清理范围的合作社家。
推进贫困地区产权交易服务机制。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为各类农村产权依法流转交易提供良好的服务平台。目前,全区共有49个县(市、区)建立县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其中20个位于贫困县,占总数的40.8%。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5月中旬印发《关于加快广西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的通知》,提出在贫困县新建22个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动自治区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信息服务平台投评和财政预算申请工作。同时,推进确权登记,全区农村土地确权颁证率达到97.16%,为全区广大农民群众“确实权,颁铁证”,切实增加贫困地区农民群众的财产性收入。
打通产业后端销售“最后一公里”
加快物流设施建设,完善城乡物流体系。一是实施农产品加工及全产业链开发项目,在有条件的贫困地区,扶持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加快建设大宗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提升产地市场农产品商品化处理能力,减少产后损失。二是组织贫困县参加区内外产销对接活动,展示展销特色优质农产品,带动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三是创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促进贫困地区休闲农业提档升级。
加强电商人才培养,充分融合“互联网”。一是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在年覆盖率56%的基础上,开展第三批信息进村入户工程项目建设。积极开展益农信息社信息员培训工作,提高信息员农产品电子商务工作能力。二是积极推进粤桂产业扶贫合作交流,打造粤桂扶贫“广西馆”。三是推进农村电子商务扶贫,开展“党旗领航,电商扶贫”系列活动,大力培育“网红”农产品、广泛开展特色促销活动。
注重提升产品质量,培育打造特色品牌。积极落实贫困县区发展“三品一标”优惠政策,年5月1日至年1月1日,全部免收国家级贫困县绿色食品申报主体的认证审核费和标志使用费,推动贫困县区加快发展绿色食品。针对贫困县区的“三品一标”申报,实行优先受理、优先现场检查、优先初审。当前,广西共创建了8个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数量居全国第一。广西还创建了19个自治区级特优区,其中11个在贫困县、6个在大石山区县(融安金桔、田东百色芒果、三江茶叶、西林沙糖桔、天峨珍珠李、隆安火龙果)。“百色芒果”“富川脐橙”农产品地理标志荣登中国品牌价值评价榜,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百强榜单。融安县融安金桔、苍梧县梧州六堡茶、天峨县龙滩珍珠李、桂平市金田淮山等贫困地区特优区聘请国内顶尖专业机构进行品牌策划,收到良好效果。
落实粤桂产业政策,对接区内外更广阔市场。先后举办和组织参加粤桂扶贫及第16届广西名特优农产品交易会、第16届东盟博览会农业展等一系列产销对接活动,建设广东东西部扶贫协作产品交易市场“广西馆”,展示展销贫困地区农产品,防范农产品滞销。据统计,广东省有家商贸、团餐企业在各类展会上签约广西贫困地区优质农产品订单个,采购金额.1亿元。同时,对接深圳市为百色、河池市17个贫困县在深建设11个农产品展销中心,协调肇庆高要区顺客隆超市专柜以及肇庆端州区“端资优农”农产品直营店等设立展销窗口;深圳市协调海吉星市场为百色、河池市提供4个免租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档位。
本版文图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产业扶贫办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