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林县八达镇新达村位于县城,距离八达镇政府驻地1.5公里,是从西林县马蚌镇库区搬迁过来的移民村,也是壮、汉、瑶、苗、布依、彝等多民族聚居的村寨。近年来,该村党支部带领群众充分利用地处县城周边的优势,大力发展特色蔬菜种植和养殖业,供应县城“菜篮子”需求,村民年人均收入达1.36万元,水库移民“移”出了幸福新生活。年至年该村连续三年获评百色市“乡风文明红旗村”称号,党支部被自治区命名为“四星级党支部”。
步入西林县八达镇新达村,呈现眼前是一个30多亩的大棚蔬菜基地,此时正值万物凋零的冬季,然而大棚蔬菜基地却绿意盎然。只见一畦畦菜地长满绿油油的卷茼青、茼蒿、菠菜、萝卜、豌豆等各个品种的蔬菜,菜地里各种蔬菜应有尽有。早晨,青青的菜叶面,沾满着晶莹的露珠。
“每天早上,天蒙蒙亮我就拉一车的青菜到菜市场,以2块钱一斤批发给菜贩子,得了多元。卖完我就回来菜地忙碌了。”当地群众王爱莲笑呵呵地说。
新达村于年因天生桥水电站库区淹没由马蚌镇搬迁而来。西林县党委政府在八达镇花贡河沿河岸平整土地,统一规划,并出资兴建房屋,把马蚌镇易地搬迁的群众安置在这里。该村党支部召集移民群众开会,商议充分利用临近河道的田地,出钱出物建起一个30多亩的大棚蔬菜基地,家家户户纷纷响应。
此后,每天都见到新达村移民群众挑着一担担新鲜蔬菜到农贸市场出售,卖完后一个个喜笑颜开。大棚蔬菜基地不仅为当地移民群众提供收入途径,也为西林县人民餐桌提供了新鲜蔬菜保障。
新达村支书贺尔杰说:“我们从马蚌搬到县城,不仅种菜、养猪,还做其他生意。县城人多,交通便利,容易挣钱。村民们各显神通创业就业,现在村民通过自己勤劳双手,家家都过上了好生活。”
在新达村专业合作社的养殖场里,该村能人王正堂夫妇正在喂猪,只见50多头膘肥体壮的大肥猪正在争相进食。他介绍,村里投入10万元,与他签订三年合同,他也投入10多万建起村里的专业合作社,一起合资养殖肉猪,由他负责管理、养殖、销售。每年他分红利1万元给村里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等合同到期后把10万本钱再还给村里。
“在村‘两委’帮助下,加上党的好政策,养猪又得补助,一年下来,除了买小猪、饲料等本钱外,我一年也有三四万元的纯收入。”王正堂笑呵呵地说:“当年在马蚌镇乡下生活,想都不敢想一年有几万元的收入啊。”
一起喂猪的王正堂的妻子对我说:“我也在村里的托管所打工,一个月也有多块的工资。搬到城里,我们生活越来越好了。”
20多年来,新达村群众大力种植蔬菜、养殖肉猪,及在县城周边务工,或自主创业,收入如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富起来的村民在原来政府帮建的小楼基础上,纷纷加建楼层,并装修成漂亮的小洋楼,房前屋后栽花种草,犹如美丽的小别墅。每当华灯初上,耸立在进村道路两旁的一盏盏太阳能路灯亮了起来,特别璀璨,村部的小广场,音乐响起,村里的妇女都欢乐地跳起广场舞。
新达村距离县城1公里左右,当地妇女群众很有经济头脑,纯手工制作的民间特色美食——两头尖糍粑,拿到菜市场销售,现做现卖,倍受人们的喜爱。制作糍粑的程序有点复杂,但当地妇女勤快不怕吃苦。每天凌晨四五点钟就起来制作糍粑。
新达村村民熊艳英说:“我们每天到菜市场上现做现卖这个小糍粑,人人都喜欢吃,一个卖2块钱,一天能够卖得三四百个,我们三人一起做,每人一天也有多块钱收入。”
贺尔杰说:“两头尖糍粑是布依族的民间美食,每年县里沙糖桔节举办的美食街,我们新达村的糍粑是最畅销的。”
据了解,每年西林县举办沙糖桔产业、茶叶产业文化展示活动周,美食街是最热闹的,人山人海。最吸引外地游客和摄影师的是布依族少女穿着本民族服饰舂糍粑的场面,人们围了里三层外三层。只见雪白的糯米饭在布依族姑娘们手中的竹棒下有条不紊地转动,姑姑们漂亮的服饰上的银链子也随着摇晃,特别亮丽,最后糯米饭扭成一团,姑娘们握紧竹棒,用尽全力把糍粑团高高举起,“嗨——起——”不知谁大声喊了一声,围观的群众顿时欢呼起来,人们赶紧拿着手机、相机“咔擦、咔嚓”拍个不停,留下这美丽的画面。
熊艳英说:“每年县里的沙糖桔节,也是我们村收入最高的日子,仅仅美食节那几天我们就有五六千元的收入。记者和摄影师来拍我们制作糍粑,我们还了上电视、网络媒体,高兴极了。”
近年来,新达村移民群众在西林县党委政府和八达镇帮扶干部倾情帮扶下,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闯出一条致富路。村民年人均收入达1.36万元,水库移民“移”出了幸福新生活。(黄燕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