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天是年的第一天,时间进入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年末,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兵分多路,奔赴贵州黔南、毕节,广东省的梅州、清远等地,与贫困地区人民共迎新年。我们走进贫困家庭,听他们讲述脱贫攻坚带来的生活变化,和他们一起满怀希望期待共迎新年。
吴志强一家
生产流水线开到家门口
上山、砍竹、从山上扛下来修剪好,辛劳半天,多根2米长的细竹一捆可以卖12元,这是一个五口之家曾经主要的收入来源。在距离广州市区只有多公里的清远山区,贫困户过去“靠天吃饭”。在越秀区驻村干部的帮助下,近两年这个家庭开始饲养鸡鸭增加收入,不久之后村头的“扶贫车间”投入使用,届时,就能在家门口拥有一份稳定、可持续的收入来源。
这是广东清远市清新区龙颈镇西潭村村民吴志强一家的故事。20多年来这个家庭为脱贫奋斗着,曾经成功过,但不幸因为大病返贫。在广州越秀区驻村第一书记黄家桓等扶贫干部的带领下,日子越来越好。
大山脚下、农田零散,这就是西潭村的写照。曾经这里的农民以种植沙糖桔为主要生计,但早些年持续的黄龙病让农民的沙糖桔颗粒无收。吴志强种过沙糖桔、搞过竹编工艺品、到木材厂打过工、也干过工地通宵灌浆的苦差,一度全家年收入突破00元,实现脱贫。然而年的他生了一场大病,妻子刘顺美举债3万元好不容易将他从“鬼门关”拉回来,但他从此丧失了劳动能力,全家返贫。一家五口的生活重担压在了刘顺美一人身上,她同时又得照顾家翁、患病丈夫和两个儿子的生活,只能靠上山砍竹帮补家用。
年年中,广州市越秀区对口帮扶工作队进驻西潭村。获知吴志强一家情况后,开展“一户一策”帮扶办法。由于吴志强术后复健干不了体力活,扶贫工作队便通过免费发放鸡苗、饲料并兜底销售的方式,带动年收入约00万元,保障吴志强一家五口的日常生活。此外还通过资金帮扶项目,入股光伏发电、生态农业基地和蒲剪水电站项目,为包括吴志强在内的位贫困户提供每人每年1多元的固定收益。
年6月,来自越秀区卫健系统的黄家桓接力同事挂任西潭村第一书记。在目睹吴志强家“脱贫在望却又因病致贫”的状况后,黄家桓不禁思考:“如果有一天,帮扶队伍带走了包销渠道,入股的企业不再需要注资时,脱贫的贫困户岂不是有返贫的风险?”西潭村内有不少闲置厂房,又有一些亟需稳定工作岗位的贫困户,加上相对便捷的道路优势,建设村门口“扶贫车间”的念头逐渐清晰。
说干就干,黄家桓整合对口帮扶工作队的资源,与广州一家玩具企业一拍即合,他又联系了村中旧粮仓物业所有方,双方达成了10年租约。工作队还与企业拓展了“流水线到家中”的新模式,针对一些组装简单的产品,鼓励并指导贫困户在家中完成各个工序,进行“家中就业”。即便是腿脚不便的吴志强也能胜任,可以将材料领回家中进行手作,夫妻俩对这份工作充满憧憬。
陈水清一家
“小莲子”帮忙“穷帽子”甩远
冬日暖阳洒在大埔县高陂镇陂村村蜿蜒的山路上,崭新的两层小楼拔地而起,昔日的贫困户阿峰(化名)拉着扶贫干部朱文育的手,将记者带入了他的新家。这里,数以百计的鸡鸭鹅在后院散步觅食,成熟的莲子堆满了整整几箩筐……阿峰说,除了自己赚来的钱外,盖房子还借了亲友的钱,“自己要继续努力赚钱,把穷帽子甩得远远的”。
作为原来村里有名的低保贫困户家庭,40来岁的阿峰身患精神分裂症多年,二级精神残疾,需要在家服药治疗。他上有80多岁的老母亲,下有两个十来岁在读小学的女儿,整个家庭仅有外出务工的妻子一名普通劳动力,每个月元低保金让整个家庭的开支捉襟见肘。
虽然在帮扶期间工作队仍积极与其家人沟通,联系机构治疗,发放大病救助款和助学慰问金,改善其生活状况。但是有限的物质帮扶效果有限。
经过治疗,阿峰精神状况明显好转,能正常与人沟通,劳动能力有所恢复。为此,驻村工作队在了解阿峰有发展生产意愿的基础上,购置了30只鸡和相应鸡饲料给其饲养。
此后,阿峰发展生产的意愿愈发强烈,多次主动向驻村工作队提出扩大养殖规模的想法。驻村工作队上门实地核实其养殖条件后,帮助其修缮养殖场地,并额外购置了鸡苗,同时发放鸡饲料、鸡药和相应工具。其间,驻村工作队多次亲自上门专业指导阿峰开展养殖,目前该户家庭养殖情况良好,“一户一策”落地,让人倍感欣慰。
年,阿峰不但努力搞好自家的种养殖,还积极参与到“一村一品”莲子种植主导产业,在驻村第一书记的带领下,与其他贫困户一起在年4月至8月期间积极投入到莲田除草、莲子采摘等工作,直接获得工资性收入多元,因积极参与合作社的莲子项目,获得合作社分红及奖励金近元。
此外,阿峰妻子在珠三角一家服装公司工作,实现了稳定就业,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每月收入近元。
从此,阿峰家实现了“在外稳就业,在家搞产业”良好局面,年其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86元,成功脱贫。
养蜂加养鸡日子甜如蜜
5年前,梅州兴宁黄陂镇大二村的蜂农叶仕元身患喉癌,为治病他低价贱卖了20多只蜂箱和无数蜜蜂,还欠下了10多万元外债,望着智力残疾的女儿,一家人深陷绝望之中;3年前,天河区扶贫工作组走村入户时发现了他,为他申请扶贫资金购买23个蜜蜂箱。如今,他的蜜蜂家庭养殖规模达到余箱,还养了山鸡、土鸡、鸭,生活越过越好。
这翻天覆地的改变还得从年天河区扶贫工作组进村说起。
“当时我们了解到他的情况后,他也很积极地提出希望我们帮助改变命运的想法,我们听说他是养蜂专业户,于是我们想到了产业帮扶……”来自天河区司法局的驻村书记杨柳告诉记者。
扶贫工作组为叶仕元申请扶贫资金购买了23个蜜蜂箱。叶仕元费心打理,首年收入便达3万多元;第二年,扶贫组又帮他再购20个蜂箱,同时,还在村里引进养龟项目,叶仕元跟着养了只龟。通过帮扶,年叶仕元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6元。
重新获得生存的希望,叶仕元主动扩大生产,年上半年自购蜜蜂箱,家庭养殖规模达到余箱,预计年收入单养蜂一项可达到4万余元。
同时,他还不忘帮助带动其他贫困户发展生产,村内4户有意愿发展养蜂产业的有劳力贫困户在他的带领下,也主动投入余箱蜂发展养蜂产业,由他进行技术指导。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绿色养殖,他的蜂蜜知名度越来越高,而其中也离不开扶贫组的帮忙:一方面,扶贫组将蜂蜜进行了检测,保证了蜂蜜质量;另一方面则积极帮忙找销路,除了前面提到的展销会外,扶贫组成员也变成了推销员,自发帮忙推介和销售,甚至还专门为老叶量身打造了包装设计并通过网上销售,这些土蜂蜜变成了脱贫致富的宝贝。
年11月15日至18日,一场特殊的展销会在与兴宁相距多公里的天河举行。其中,一个摆放着各式各样蜂蜜的摊点非常特别,上面写着:“老叶的承诺:不喂糖、0添加,各项指标检测合格,假一赔三!”而老叶正是叶仕元。
“天河区扶贫工作组带去展销会的多斤蜂蜜销售一空,还有许多没买到的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