菠萝菠萝蜜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

相信大家都看过大话西游的时光穿梭器,月光宝盒对着月亮光,喊“菠萝菠萝蜜”就可以回到你想去的任何时空任何地方,是不是很神奇,这句话其实是出自佛经中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其实读“般bō若rě波罗蜜”。般若:佛法两大分支“般若”、“禅法”中的一支。般若(bōrě),梵语Prajna的音译。又译作“波若”、“钹若”、“钹罗若”、“班若”、“般罗若”、“般赖若”等,意为“终极智慧”、“辨识智慧”。专指:如实认知一切事物和万物本源的智慧。其实读般bō若rě波罗蜜。大家称心经为智慧经,一共二百六十字,原先听老师说就只二百六十字每个人的理解都不同,让我们来看看这段经文,看看和你理解的一样吗?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小编借着发布者:妙音居士译文:

心经何故无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等六种成就,以证明是佛说呢?唐太宗时,有一位国师名玄奘法师,在家姓陈,十二岁时跟随哥哥出家,出了家后,读一切经典,有些经典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有些经典是别的法师翻译,他对有些语句生疑,很想到印度取经,后来在四川成都挂单,遇到一位老和尚,身生疥癞,人不敢近,惟有年轻的玄奘法师,以一颗同情心侍奉他,为他洗脓血,涂药,不久,这老和尚的疥癞病痊愈,老和尚感他调治之恩,无以为报,惟有一部经,可以口传给他,就是这一部心经,一共二百六十字,念了一遍,玄奘法师便记在心内,后来把它译出来,一个字也没有更改;鸠摩罗什法师也有翻译这部心经,名叫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有如是我闻等语,但不及老和尚传给玄奘法师所说的那么简洁流利清楚,那位老和尚又是甚么人呢?他就是观音菩萨。玄奘法师后来到印度取经,经过八百里沙漠,上无飞鸟,下无走兽,中间无人,惟多鬼怪,念任何经也不能降服,一念心经,所有邪魔鬼怪隐藏,仗这心经的功德神力,成功到印度取经,十五年后回中土,成为国师,专心翻译经典。心之神力是观音菩萨,心之智力是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心内的法力,就是大行普贤菩萨,心中的愿力,就是地藏王菩萨。这部心经是观音菩萨教我们明心,凡夫末明心,起烦恼作业,受无边生死苦,所以文中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一开始就教我们要认识自己,自己不认识不能度自己,认识自己就能度自己,还要认识众生,认识众生就能度众生,诸佛认识自己,也认识众生,故诸佛成佛度众生。华严经云:‘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十方如来同一个心,无两个心,阿弥陀佛的心与释迦佛的心相同,释迦如来的心与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心亦相同,所以十力无量佛都是一个心,返观众生心,个个不同,因为众生的心是妄心,妄心又如何会相同,你有你的妄,我有我的妄,一百人有一百人的妄,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何谓观自在?对机说法,对病落药,一切众生无始劫以来,背了自己的菩提心而去观法,背菩提心观法是非常危险的,所以于一切法不得自在,被法所缚,离菩提心观色,便著色,为色所缚,不得自在,离菩提心闻声,便染声,被声音所缚,不得自在,离菩提心嗅香,为香所染,为香所缚,不得自在,离菩提心讲话,著了语言文字,亦不得自在,离菩提心觉触,昧著了触,为触尘所缚,不得自在,过在何处呢?皆由背了自己的心而观一切法,著一切法,于一切法不得自在,若能背法观心,心明法空,于一切法得自在,故观音菩萨的‘观’字,不是叫我们观法,若观黄金,可能起盗心:观色则著色,观名则求名,所以要离境-离三界之境、离六尘之境、离人天之境、还有,离目前之境,而观自己的心,观心则无心,心空境寂,一切法如幻如化,于一切法得自在。大悲忏内,观音菩萨云:‘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我若向火汤,火汤自枯竭,我若向地狱,地狱自消灭,我若向饿鬼,饿鬼自饱满,我若向修罗,恶心自调伏,我若向畜生,自得大智慧。’观音菩萨观心,于一切法得自在,故名观自在。普门品云: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于火坑得自在。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于水得自在。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于王难得自在。或值怨贼绕,各执刀加害,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于怨贼得自在。观音菩萨不但于种种难得自在,于贪嗔痴三毒亦得自在,亦令受持观音菩萨圣号的人得自在。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友-于求男求女得自在。但供养观音菩萨,与受持供养恒河沙菩萨的功德相同-所谓一多自在。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于一切身得自在。有些人把‘观自在’解作观自己所在,那自己又是甚么?自己要认识自己,自已是众生:只缘众生迷了佛,识得众生便识得佛,不是佛迷了众生,度了众生便无迷,不迷便见佛,佛是众生所成,一定要认识众生,犹如馒头、水饺,为面粉所成,是故一定要认识面粉。

下文照见五蕴皆空,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如何照见五蕴皆空呢?要用般若力,般若不是向外求,而是向内发现。自己就是五蕴,五蕴空,度一切苦厄,若被五蕴所覆,便不能认识自己,所以人人念佛,也不识得念佛是谁,因为被五蕴所覆,因此要加般若力,所谓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但这个‘深’字很重要,大乘称为深般若,小乘称为小般若,我认为这个深般若是大乘的般若,般若必定深,我们念佛,佛从何处出呢?你要看!越看越深,绝不容易看到底,所以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我们看这个念佛是谁,亦无有来处,惟有看他从那个地方出,就从那个地方直看下去,诸法无有来处,是故看不到来处,若有来处,如来便不是无所从来,而是有所从来,既然如来无所从来,佛号亦无所从来,既无来处,便是深,是故甚深般若无底。虽然看不到佛号从何处来,但已入了另一世界,而这个浊恶世便空了,无论你看甚么,看念佛是谁、看自己拜佛、看自己讲话、看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一切法都无来处,甚深!甚深!故般若称为深般若。有些有善根的人,坐禅时身体空了,他使惊恐起来,切不要惊恐,身体虽然空了,但心还末空嘛!身体空的时候,心便现出来,你再看这个心,心有无量的妄想,你便看这些妄想,无量的妄想不生,那时你的涅盘心便现出来,所以在深般若中,观音菩萨说照见五蕴皆空。五蕴就是众生,五蕴也就是自己,各位若想认识自己,你自己就是五蕴,蕴即盖覆之意,五蕴盖覆佛性,菩提心被五蕴所覆,一定要空了五蕴,菩提心才现出来:我们现在这个心名叫妄想心,不是菩提心,亦不称为道心,可以说是人我是非,贪名贪利的心,五蕴空时见菩提心,从菩提心起修,直修至成佛。生极乐世界也要空五蕴:劫浊就是色蕴,烦恼浊就是想蕴,见浊就是受蕴,众生浊就是行蕴,命浊就是识蕴,空了五蕴便能到极乐世界见自性弥陀,唯心净土。释迦佛所说的一切经典,都教我们空五蕴,心经故然如此,弥陀经离五浊即空五蕴,妙法莲华经过五百由旬到宝所,五百由旬亦即五蕴,乃至解深密经空八识,转八识成四智,八识也是五蕴,眼耳鼻舌身识便是受蕴,所对五尘是色蕴,第六意识是想蕴,第七识是行蕴,第八阿赖耶识便是识蕴,是故八识便是五蕴,唯识教我们转八识成四智,不是教我们分别甚么名相,转八识即空五蕴,四智即佛性,亦即是菩提心。‘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的‘时’字也要解释一下:一切法唯识所变,唯心所现,时指过去时、现在时、未来时,过去现在未来都行深般若,所谓过去不可得,过去便有般若,未来不可得,未来便有般若,现在不可得,现在便有般若,时者,即过去未来现在不可得,故名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把六百卷大般若经浓缩为五千字的是金刚经,再把五千字的金刚经浓缩为二百多字的是心经,我现在再把心经浓缩为一句,就是‘照见五蕴皆空’。观音菩萨照见五蕴皆空,未来的菩萨亦照见五蕴皆空,过去的菩萨亦照见五蕴皆空,现在学佛的人亦要照见五蕴皆空,路就是这样行,把照见五蕴皆空,再浓缩为一个字——照!照即照顾,人人可以照顾,例如带小孩子出外一定要照顾,不照顾便会跌倒,或是走失了,行路要照顾呀,不照顾便踏著粪秽,或是堕进坑内,讲话也要照顾,不照顾便会讲错话,拜佛也要照顾,当照顾时便发觉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所以礼佛一拜,罪灭河沙;诵经时口诵心思惟,随文入观,照顾其义,便会发现经中义理无穷,便能演说经中道理,持咒时亦要照顾,照顾这个音声从那处地方出来,若能照顾看,跟著它入去,便能入定,一入定,这个世界便空了,从生死的此岸,到涅盘的彼岸,从娑婆的秽土,到毗卢性海。过去有一位和尚,脾气很坏,知客师要他清单,他使求情忏悔,从此止语,在藏经楼当香灯,一心持大悲咒,日夜用功,念了三年,跟著大悲咒一个字一个字的到了涅盘彼岸。持咒是一个无分别法门,若能跟著一个字一个字的走入去,便能离开这个世界,到另外一个禅定的国土去,俗称三昧。参禅又如何?参禅更加要照顾,禅堂内称为照顾话头,时时刻刻要照顾话头,但照顾话头我不懂呀,就是要照顾这个不懂,在不懂中而摸索,在不懂中参究,谁不知一不懂,一切都不懂,人家骂你,你不懂,人家打你,你不懂,人家求名,你不懂,人家争权夺利,你不懂,是非人我,你不懂,念佛是谁?不懂,在这地方,不防不懂一年,不懂两年三年;虚云老和尚参‘拖死尸是谁’,行不知行-不懂,食不知食-不懂,视而不见-不懂,最后,不懂的疑情断了,便悟过来,照见五蕴皆空,五蕴空就是般若,般若便是佛性。所以一定要下苦功,用个‘照’字,时时刻刻要照顾自己,动一个念头都要照顾,善念可以保存,恶念要消灭,我们动一个念头,照顾这个念从何处来,照顾这个念往何处去,若能照顾自己的心念,则受想行识空,若照顾自己的色身,则身体空,但心未空,妄想生生灭灭,见到粗妄想,后来粗妄想熄灭,变了细妄想,细妄想犹如流水一样,古人称为流注生灭,赵州老人称其为急水上打皮球,念念不停留,如瀑布一样,还看无生灭,其实微细生灭不停,再照顾,生灭灭已,寂灭现前,便能心空及第归,完全靠这个照字。所以修行不用多,照见五蕴皆空,留意那个照字,照甚么?照自己,自己就是五蕴,何人无五蕴,五蕴本来空,迷的时候才有,悟的时候即无,古人云:色蕴犹如聚沫,受蕴犹如水泡,不论苦爱乐受,很快便过去,想蕴犹如阳焰,打甚么妄想也不实在,行蕴犹如芭蕉,层层剥落,剥到最后便成空,识蕴犹如幻化。

以般若照见五蕴皆空,出三界火宅。般若的功用,照见五蕴皆空,五蕴空则能度一切苦厄,一切苦厄度尽,然后才见到诸法的清净相,清净是空的别名,所以名为诸法的空相。诸法的本来面目就是空相,诸法的实相亦是空相,诸法未曾离开空相,故云是诸法空相,例如生死是一个空相,迷的时候以为有,以般若观之,生死是空的,不是离开生死然后有涅盘,生死当下空就是涅桨:般若照见烦恼本来是空,烦恼空就是菩提,众生也是本来空,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一切法的实相是空,是故一切法从本以来,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一切法不生,试问水中月有没有生?无生。水中月有没有灭?无减。水中月无生无减,一切法亦无生无减。又水中月有没有垢秽?-无,污水里也有水月,但不被污水所染,清净水内亦有月,亦不染清净水,故云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大海一天两次潮水,海水不会增加,一天两次退潮,亦不会减少,所以众生成佛时,佛性不会增加,未成佛时,佛性也不会减少,生净土,佛性不会清净,堕地狱,佛性不会染污,凡夫轮迥有生死,佛性无生亦无死,等于虚空-明来暗去,空性无生无灭、无垢无净、无增无减。在诸法实相的空相内,无色受想行识的五蕴,因此诸佛如来绝不著色,不著受想行识,诸法空相内,无五蕴可得,是故诸法空相内一个众生也无,金刚经云:‘灭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就是此意。在诸法实相内,无色的相可得,色的性就是诸法的空相,空相内无色的相可得,无楞严咒、大悲咒的字可得,亦无金刚经的文可得,是故空中无色。无色,身便空,无受想行识,心亦空,所谓身心两亡,身空心空佛现前,就是因为我们的身体不空,故有生老病死苦,心不空,故有生住异灭,若身空,无生老病死苦,心空,无生住异灭,身心两亡,佛性现前,所以学佛,是很简单,很现实的事。

眼耳鼻舌身意,称为六根,根以能生为义,根是积业润生,如眼看色,当见色的时候,或邪视、或偷看,于是便作业,又如眼见黄金起盗心,见美女起淫心,见名贪名,见食贪食,于是因眼根而积业。六根空即是清净,不是作无解,如来眼根空,出生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五眼具足,所以眼根要空,否则便会作业,耳根亦复如是,若不空耳根,一切是非、淫词歌曲,会使人作业,鼻舌身意亦如是,所谓六贼为媒,自劫家宝,六根即六贼,劫去了真如佛性之宝。以般若观照,见到诸法的实相是空相,是故空相中无眼耳鼻舌身意,不是无,是空,是清净。

昌乐法师·讲述

-菩萨证悟空性的方法,就在这句经文中-

一、心经的总纲

《心经》的总纲领。是这么一段经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或者度一切苦难,度一切苦难的众生。到这里,《心经》就讲完了,大家可以休息了(玩笑),实际上才刚开始。

这个经文有四段。第一段是修行的主体,是观自在菩萨。第二段,所谓到彼岸的方法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然后,所谓的到彼岸是照见五蕴皆空,到了彼岸干嘛?经常有人问,你说菩萨这不吃不喝的,也不玩,也不能偷懒,然后成了佛。成了佛有什么意思呢?成了佛该干嘛呢?度一切苦难的众生。这是成佛之后,解脱到彼岸之后的功效。

在具体的内涵上面,我们需要去理解,这里的观自在菩萨,谁是观自在?一般经文理解成是观世音菩萨在修行的时候,所以很多人会书法又会画画,将《心经》跟观音菩萨是画在一起的。但谁是观自在?是当下读诵般若法门经典的人,才是要修观自在法门的人。我昌乐在念《心经》,是我要观自在,你隔壁老王在念《心经》,是你要观自在。实际上,观自在菩萨已经是这部经典的核心了。

底下的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也是对观自在菩萨的详细说明而已。如何成为一个观自在菩萨,就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这里的行深,下面会具体地讲。时,是很关键的字眼。

大家读经的时候,要把它了解清楚。它不是一下子就能成就的,由浅入深,用般若智慧,时时刻刻在修行,到到处处能用功。所谓活着,就是要修行,这是要功夫成片才行的。

那照见五蕴皆空,是说明了生命的真相。在经文当中已经说明白了,生命的真相不是财色名食睡,不是车子、孩子、房子,也不是贪嗔痴,也不是今天工资涨了没有,也不是今天创业要有多少收入,而是五蕴皆空。这里的空要是讲空性的人会神补刀的话,就是要防止大家觉得,唉呀空得啥都没有了,算了,该玩玩,该吃吃,该喝喝,那不叫空,那是没有能力面对,那是不知道空的含义。

二、说空

所谓空,不是没有,而是当你能证入空性的时候,生命才放出最大的光彩。这个最大的光彩是什么?度天下苦难众生,你才能契入空性,这句话其实是对空性最好的注脚。如果你认为空是什么都没有的话,那你理解的空性仍然是局限于自我生命的坐井观天、作茧自缚的这个狭隘的视角。而这里的般若空性要证得它,必须跳出以自我为视角的局限性,能看到整个世界一切苦难的众生,那才能够彰显出生命的意义。

佛法的博大,很多人认为是在于空性,是在于般若,确实如此。般若空性的真正内涵,在《心经》当中一语中的地被指出来,作为一个特殊的说明,它的精神内涵不是以空有所谓的四句分别空性,真正的空性,是发大愿,度尽一切苦难的众生,把自我化于无形,为一切苦难的众生服务,这才是佛法的根本菩萨道精神,也是佛陀时代的教义最终行进到佛陀灭度后年的时候,大乘佛教兴盛,乃至到中国佛教大乘菩萨道普及的一个根本原因。因为只有度一切苦难,才能够证入空性,而不是入了空性去度一切苦难。

这话一定要倒过来说。在理解上,是从空性当中去度一切苦难,而真正在修行上面,确确实实是地藏王菩萨的法门,去度尽苦难众生,然后圆成佛道,这个是一定要去践行的。为什么?因为我们现在太多学佛的人,着眼一个空字,忘记了度一切苦难的行径,身体力行。而这个身体力行一旦忘记以后,佛法的美妙、佛法的博大、佛陀的智慧尽失。

为什么说尽失?为什么说荡然无存?因为只落在思维当中的空性那不是空性,那是执着空性之有。这也是为什么四句分别到了后来是非有,非空,亦非有,亦非空。为什么说到了非想非非想处天的众生仍然不能解脱,因为他仍然在常当中,诉求生命的永恒,而不是在度一切苦难当中体验生命的无常之流,这才是我们需要去仔细去体会的。

三、小结

最后,需要跟大家再次说明的是,经文当中的观自在是我们自己每个人修行要得观自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以及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是观自在的说明,要成为这样的菩萨的说明。

也就是说,一个人要真正地得大自在,这个自在是建立在度一切苦难的基础之上,而不是自己在房间里面喝点茶,名曰茶道,弄点花,名曰花道的那个清闲自在。佛法的自在是担当,有如地藏王菩萨荷担如来家业那样,哪怕在地狱当中,心仍然有众生,身仍然有自在,不受一点痛苦,不推脱责任。是这个自在,是担当之自在,而不是悠闲之自在。我想这是很多人理解自在可能没有理解到位的原因。

所以,作为一个修行人,作为学佛的、行菩萨道之人,我们不能只在脑中学佛,要身体力行,因为这个度一切苦难的众生,是要从身边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去帮助他们,哪怕给他们一个温暖的眼神,哪怕听他们去诉说心中的痛苦,哪怕是给你身边让你不舒服的人,给他一个理解的微笑。一行禅师说,当你理解了,当你原谅了这个世界上不能原谅的人的时候,你才是个顶天立地的人。

在这一段当中,我们需要去理解,最重要的一点,空不是通过脑子去理解,空最终通过度一切苦难,把自我执著,从有化为空,把自己有形化众生当中于无形成就之空。这个只有建立在诸法诸行无常的基础之上,一切法因缘和合的基础之上,才能够彻证到,才能够做到度一切苦难的。具体应该如何理解,下面还会仔细跟大家一一说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