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阳的特色雪梨成为村民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
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赋予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保护好桂林山水、建设最宜居城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用好用活红色资源等新使命新要求。对此,桂林坚持以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为统揽,紧扣推动乡村“形、实、魂”协同发展的要求,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奋力开创桂林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生态宜居塑造美丽乡村之“形”刚刚过去的年,是全面实施乡村风貌提升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三年计划的第一年。我市重点推进乡村风貌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完善提升、巩固提升示范乡镇建设成果、田园综合体建设、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园、点)创建等“五大工程”,加快补上乡村风貌和农村人居环境的短板,塑造美丽乡村之“形”。临桂区四塘镇下舍里村距离湘桂高铁线约60米,是自治区下达的年第一批临桂区“两高(高铁、高速公路)”沿线乡村风貌提升任务的自然村。在风貌提升和人居环境改善工作中,下舍里村开展“三清三拆三微”,全村拆除旧房23处,改造的74栋居民住房以桂北民居常用色彩灰色、青砖色、白色为主基调,局部保留红砖墙、泥砖墙为点缀。同时,清理了村庄里的垃圾堆、池塘和沟渠,铺设了污水管道,修建三微园(微菜园、微花园、微果园),还改建村主道及环村道,整治电网并安装节能路灯,建设文化休闲小公园。下舍里村风貌提升改造的牵头人胡天星告诉记者,通过这次风貌提升和人居环境改善工作,村里有了很大的变化,拆除了旧房、危房,清理了堆积的垃圾,还修了小公园,村民们有了健身器材锻炼身体,大家也有了举办节庆活动的场所。同时,通过这次改造,还挖掘了下舍里村的历史文化。记者了解到,下舍里村有一个进士门,这是清朝考取进士为官的胡廷壁回村修建的。在这次改造中,一村民将自己的祖屋提供给集体,建设村史馆,讲述进士门、文魁门等历史文化故事。村里还建起了农具展览馆。通过“村民捐三件”活动(捐赠一株绿植、一件有文化历史内涵的物件、一件闲置农具),让大家积极参与,提升大家的归属感。年10月13日,全区乡村振兴暨乡村风貌提升工作现场推进会在我市召开。与会代表前往灵川、永福、临桂考察,对桂林乡村振兴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大家认为,桂林展示了乡村振兴工作的“桂林水平”,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桂林经验”。自启动乡村风貌提升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以来,我市按照“点上有‘精品’、线上有‘风景’、面上有‘形象’”的总体原则,遵循“简单、实用、美观、大方”理念,突出当地特色元素,形成一村一特色,进一步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打造高品质农村人居环境,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壮大产业充盈农村发展之“实”发展特色产业一直是桂林市委、市政府开展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我市已形成水果、蔬菜、食用菌、生猪、家禽、草食动物、冷水鱼、毛竹、花卉、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多点开花的局面,逐步形成了每个县都有一两个主导产业和“一乡一品”或“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其中水果的发展最为显著,涌现出荔浦沙糖桔、恭城月柿、阳朔金桔、兴安葡萄、资源红提、灌阳黑李等一批特色明显的水果主产县、水果专业村屯。记者从年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当年前三季度,我市水果产量.52万吨,同比增长15.3%。随着农历新年的临近,又到了沙糖桔上市的季节了。在永福县罗锦镇高崇村的永福“福寿桔园”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果树上挂满了金黄的沙糖桔,村民们正在陆续进行采摘,每天都有不少大货车满载甜蜜沙糖桔从这里出发。村民张孝忠七八年前还是以水稻种植为主。后来,看到沙糖桔发展前景的他在种水稻保证家庭稳定收入的同时,种了三亩沙糖桔。三年后沙糖桔首次挂果就为他家增收5万元。现在,他家沙糖桔的种植面积达到了20亩。因为有沙糖桔的好收成,张孝忠家建了新房,买了新车,过上了好日子。近年来,永福县紧紧围绕打造“现代农业强县”目标,大力发展特色生态种植产业。其中,大力发展以沙糖桔为代表的特色优势产业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年,全县以沙糖桔为主的柑橘类水果种植面积超38万亩。在前几天召开的第21届广西名特优农产品交易会上,不少桂林的特色农产品“亮相”,受到逛展市民的青睐。在恭城和平乐展区,月柿及月柿产品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