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溪柄山下村,这些英雄故事流传至今

北京医治青春痘医院 http://pf.39.net/xwdt/210627/9113231.html

(郑美珊)初临山下村,正是细雨绵绵的深秋季节。伫立村口,只见村庄依偎于青岚峰下,山上濛濛雨雾中巨石嶙嶙,遍布峰峦,形态各异。石堆里耸立一巨石,形容刀削,天然白痕,犹如一根白色的柱子。传说是女娲补天遗落下的仙石,因白柱与柏柱福安方言谐音相同,据说这就是柏柱洋名称的由来。白柱石右边有一个石洞,传说与东坑湖相通。曾有人赶一群鸭掉了一只下去,次日,在东坑湖里浮出来。石洞有一个房间大,里面排列着石鼓、石锣和石磬。流水哗哗、寒气侵骨,人不敢深探。石洞近旁蛰伏着无数奇形怪状的石头,大小不一。由于山上巨石延绵相连,因此山上到处形成大大小小的洞穴和悬崖绝壁。什么鸡冠岩百丈崖、虎啸石峭壁、文笔岩、合岐石、冬瓜岩……这些大大小小的洞穴和崖壁历经漫长岁月的浸洗,基本上都有了属于自己的故事。而最令人神往的当然是“红军洞”了,它曾是叶飞、曾志、陈挺等人反“围剿”时的栖息之处,可容纳三四百人。沿途植被茂密,杉松桦楮枫藤杂错,古树虬根匝地。听村人说,这些古树年龄大多已逾岁。拾级而上,曲径通幽,奇花异草,尤为奇观。

享有“闽东延安”之美誉的柏柱洋红色之旅,每天游人络绎不绝。柏柱洋的每一寸土地都流传有红色的故事,令游人流连忘返,但山下村绝对是游客不可或缺的景点,“红楼”更是必须去瞻仰的,它历经世事沧桑,脉搏依然在跳动。建国初期,党和政府为安置遭受“三光”惨劫的烈属和无房户,在隶属山下村的田头岗自然村建了两幢土木结构的两层房屋,住18户,内有48间。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叶飞,在这里连住三天,接待多方群众,实践了他年对革命群众房子被敌人烧毁时许下的“烧了房子,党会替你们盖洋楼”的承诺。

说起“闽东延安”柏柱洋,无人不知。倘若提起山下村,人们就会自然说起“柏柱三杰”——施霖、张少廉、张宝田舍生忘死的革命事迹,想起施霖创作的脍炙人口的《白扇诗》诗句,“一把白扇画牡丹,财主收租太不堪;不管收冬割五谷,一斤半两不让宽”。十首《白扇诗》在当时的闽东广泛传唱,像进军号角,发动穷苦大众起来革命,像锋利的投枪直刺敌人心脏,今天吟唱《白扇诗》,仿佛还能把人们带回血与火的救亡时代,耳际仿佛又想起雄浑悲壮的歌声。施霖,年生于柏柱洋田头岗村(是山下行政村以下的自然村),年考入福州国学专修学校,年升任中共福安县委委员。年10月,他在甘棠组织农民开展“五抗”斗争,参与领导了“甘棠暴动”。同年底,在霞浦县领导“青皎暴动”,取得重大胜利。这年,他还与同志们两次缴获敌海军陆战队的一批武器。年春,敌人重兵“围剿”苏区。同年4月19日,施霖与战友张少廉一起被捕。旋即被押送到赛岐新师师部。面对敌人严刑拷打,利禄相诱,始终保持一个革命者威武不屈的凛然气节。他早已置生死于度外,在狱中席地而坐,挥笔疾书,写下2万余字,把自己对人民的炽爱,对党的耿耿忠心,对革命事业的无限眷恋尽情倾注纸上,敌人也连声赞叹:“日试万言,大才无匹”。面对敌人枪口,慷慨悲歌,引吭高吟:“黄泉无客舍,今夜宿谁家”。田头岗施霖家,仅隔不到两年,痛失三儿女。施脓禄,施霖的姑姑,“九家连保”带头人。被捕后,面对敌人的酷刑,坚贞不屈,最后被敌人砍成四块。闽东人民把施脓禄誉为刘胡兰式的英雄。施细茄,施霖的胞弟,闽东红带会(赤卫队)总队指导员,在洋中与反动大刀会战斗中壮烈牺牲。一门三忠烈,为革命献出年轻的生命,这在中国革命史上也是不多见。

“柏柱三杰”,除了施霖是田头岗人,张少廉、张宝田都是山下村人,他们为了人民的事业,就早早地奉献出他们年轻的生命。年5月,中共福安县委委员施霖壮烈牺牲,年仅34岁;年5月,中共闽东苏维埃政府秘书长张少廉壮烈牺牲,年仅31岁;年2月,中共福安县委委员凤塘区委书记张宝田壮烈牺牲,年仅42岁。山下村是老一辈革命家叶飞、曾志、陶铸、马立峰、詹如柏等浴血奋战的革命根据地,也是闽东最早的农会组织——福安县柏柱乡农民协会成立的地方,还是闽东第一支革命赤卫队成立的地方,更是保存纪念闽东分田斗争和五抗斗争旧址的地方。山下村作为革命老区基点村,曾经遭受了国民党残酷的“三光”惨劫。山下人民为此付出了惨重的牺牲,做出重大的贡献。

漫步山下村,一马平川,田连阡陌,眼前四十亩荷塘盛开的荷花铺天盖地,红绿相映。村支书说,山下村土地肥沃,村两委带动村民采用“合作社模式”走出特色产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的致富大道。从巨峰葡萄、沙糖桔、百香果、到荷塘里养殖的鲤鱼。尤其是荷塘,从小荷才露尖尖角到映日荷花别样红,一年四季,游人如织。此时,荷塘边上已经有许多游人盛装汉服或着旗袍,在不断取景拍照,与荷花交相辉映。看着远处荷塘里的采莲人,我突然想起一句诗句:“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今日福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3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