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结幸福花壮美红城千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靠谱么 https://m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开展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一步巩固了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全市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和睦,边疆巩固安宁,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田林:以“五个振兴”为依托提升各族群众幸福感

近年来,田林县以“组织振兴、产业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为依托,积极推动巩固脱贫攻坚工作与乡村振兴工作的有效衔接,推动全县社会经济发展,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

依托组织振兴提升民族村庄面貌

近年来,田林县委、县人民政府坚持干字当头、狠抓落实,始终把为民服务作为根本追求,着力解决群众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让群众和企业办事“事事顺、万事通”。田林县通过强化组织阵地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行路难、用电难、通信难等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十三五”期间累计投入扶贫资金28.81亿元,是“十二五”时期的15.16倍,实施了道路、通信等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贫困村面貌发生根本性改变。得益于脱贫攻坚的有效推动,全县新建.86公里村屯道路,实现乡乡通干线、村村通水泥硬化路。贫困村全部通光纤或4G网络,实现“户户通电视、村村通网络”。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扎实推进,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空气优良率、水质达标率均为%。

村风景秀丽犹如一幅山水画卷

依托产业振兴夯实民族团结基础

田林县充分发挥县域面积大、阳光充足资源优势,大力扶持各民族乡发展芒果、油茶、茶叶、八渡笋等产业,高标准推进“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建设,以经济发展助推特色民族村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夯实民族团结进步基础。田林县县级“5+2”扶贫特色产业覆盖率达97.9%,建成广西连片面积最大的姬松茸产业基地。个村村级集体经济全部超过5万元以上,其中10万元以上36个,20万元以上5个,50万元以上1个。其中,浪平镇塘合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万元。

长势良好的姬松茸摄影郑妮

依托文化振兴唱活经济发展大戏

田林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是一个有着多年历史的壮剧文化名县。近年来,田林县以北路壮剧为载体,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大力培养民族文化传人,开办民族文化传习班,组建壮剧团、铜鼓舞等表演队,先后举办山歌、舞蹈、马骨胡、八仙、壮剧编剧、壮剧、表演、导演、化妆等培训班,推进民族语言、民族歌舞进校园。大力实施民族文化精品建设工程,切实加强对文物古籍、口传文化、民族歌舞、民间技艺等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田林壮剧、瑶族铜鼓舞、瑶族盘王舞、壮族祭瑶娘等27个项目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1个项目进入国家级,8个列入区级,10个列入市级。现有国家级传承人2人,区级传承人7人,市级传承人15人。

壮剧《瑶娘》(严立政摄)

依托人才振兴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

田林县近年来积极推动人才资源整合,为民族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田林县瑶族民间文化研究联合会会长盘海燕年12月被命名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田林瑶族刺绣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其传统刺绣作品,先后被广西民族博物馆、金秀瑶族自治县博物馆、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博物馆、广东连南世界瑶族博物馆等近十家博物馆收藏。田林县文化馆王福干同志积极开展非遗项目民间培训及进校园培训活动,连续多年开展瑶族铜鼓舞、瑶族刺绣技艺、瑶族长鼓舞等非遗项目民间培训活动。此外,该同志还积极组织各族群众参加文化活动,每年组织群众文化活动60~场次,其中-年连年负责组织田林壮剧文化艺术节壮剧展演活动,组织约90支业余剧团参加壮剧节壮剧展演,有效保护传承北路壮剧文化。

壮剧演出

依托生态振兴推动民族团结家园建设

在实施乡村振兴过程中,田林县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打造“美丽田林·幸福乡村”为目标,打好生态牌,走好特色路,念好致富经,共建民族幸福共有家园。如,潞城瑶族乡丰防村探索出“党支部+致富带头人+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发展林下养鸡产业,带领全村各族人民群众发展生姜、油茶、杉木、桉树等产业。据悉,田林县成功创建4个自治区级、17个市级、38个县级文明村镇,丰防村获自治区乡村建设示范村称号,旧州镇徕周屯等4个村屯获自治区绿色村屯称号。

干净整洁的屯内环境

如今,在田林大地上,村民生活富裕、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人民群众团结互助,各族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与日俱增。

西林:“党建+创建+N”解锁民族团结“幸福密码”

近年来,西林县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途径,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总目标,打造“党建+创建+N”发展金钥匙,解锁民族团结“幸福密码”。

美丽的西林乡村

  “党建+创建+社会治理”,盘活三省(区)接边融合一盘棋。依托“石榴籽”党建工程,结合跨区域党支部分布特点、跨区域产业发展特点和跨区域服务发展需求,深化桂滇黔跨省(区)区域联合党工委、联合党支部功能,推进“跨省区党委(党总支)+功能党支部+行业党小组”的“三位一体”发展模式,实行“大支部”与“小支部”结对帮扶机制,搭建党建引领民族团结发展“连心桥”。

每年开展党员互换培养、联合培养以及联合“双培双带”不少于4次,鼓励接边三省区8个村45名村级后备干部到其他乡(镇)、村(社区)党组织挂职锻炼,互相帮助发展入党积极分子25名,召开组织开放型党组织生活会14次,开展流动党员共同管理28次,全力凝聚党员干部队伍向心力,逐步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和文化惠民服务、技能培训服务、志愿爱心服务、特困帮扶服务等7个服务项目,全年累计开展活动9次,参加人数约余人次。

马家村开展“田园课堂”理论宣讲活动

“党建+创建+产业富民”,拉近民族乡镇融汇一条心。依托普合苗族乡、足别瑶族苗族乡、那佐苗族乡3个少数民族乡特色民族文化资源,以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引领、党员示范等方式,带动少数民族乡群众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积极帮助足别瑶族苗族乡央龙村争取到财政及中国能建集团帮扶资金万元。统筹推动平木村发展蜜蜂养殖箱、央龙村发展茶叶种植多亩、南灰村发展沙糖桔种植2亩、者么村发展油茶种植亩,去年年底该乡6个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10万元以上,其中3个村达20万元以上。那佐苗族乡15个村以“党建+村民合作社”的方式“抱团”成立了那佐苗族乡月圆油茶合作社,该项目作为15个村村党支部书记基层党建领办项目整体统筹推进,以整合15个村每村5万元资金投入,向那佐苗族乡龙潭村群众流转0亩土地,用于种植软枝油茶,极大解决了资金少连片开发难、分散种植基础设施投入多、入股企业发展回报小等问题。

“党建+创建+乡村振兴”,织密特色县域融通一张网。大力支持壮族学会、彝族学会、苗族学会、瑶族学会发展,以党建引领和资金支持各民族学会开展民族文化调研和举办民族特色活动18场次。挖掘壮族“欧贵”婚俗、瑶族“盘王节”、苗族“跳坡节”、彝族“火把节”等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打造民族文化精品。

民俗活动:椿糍粑现场

民俗活动:送布谷鸟

目前,西林共撰写句町文化研究丛书12本、《龙崖外》和《欧贵》、《唱娅王》三项民间民俗文化分别被列入自治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壮族北路八音”“瑶族度戒”被列入第六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76项民间习俗文化被列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自治区级7项、市级9项、县级60项;现有西林县那劳镇那劳屯土戏传习基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5处,4人获批成为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9人获批成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以“支部联支部党员联群众”模式,在那劳等5个乡镇成立由名党员组成的12个县乡村三级结对共建联合党支部,设立18支先锋队,实行联合党支部包村-先锋队分片包屯-党员结对包户,一网统筹、联网入格、一体推进工作机制,将县乡村三级基层党组织整合成紧密型党建工作联合体,推进“田西高速”沿线12个村18个屯栋农房特色乡村风貌改造提升工程,打牢民族团结创建物质基础。实行党建引领定点帮扶、先锋引领结对联建、全员携手共建三大机制,%覆盖全县8个乡镇、98个村(社区),组织县乡村党组织三级联动,深入推进“三微四化五网六改”乡村风貌改造提升工作,以党建引领推进民族团结和乡村振兴。

靖西推动边境地区民族融合发展

近年来,靖西市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多举措推动边境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成效显著。

靖西市龙邦镇大莫村弄关苗寨年12月获自治区第四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屯)

  织密组织领导网络提供保障。靖西市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多次召开会议分析研判民族工作形势,研究有关民族工作。发挥统战大格局作用,将民族理论政策列入党委中心组及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学习内容,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列入专项绩效考评,制定“责任状”“时间表”和“路线图”,切实做到部署、落实、考核三到位,打牢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组织基础。

  营造浓厚氛围鼓劲造势。靖西市立足边境实际,创办广西首个壮语电视栏目和首个壮语电影译制中心,开设《五色糯》栏目和《梁老师讲故事》节目,将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法律法规传播到千家万户;深入实施“抓党建促兴边富民行动”,投入万元建设“党旗耀边关”党建示范带;利用现有的国防教育基地及宣传教育阵地,积极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利用每年的春节、端午节等,在各单位、乡镇等广泛开展文艺演出、花灯巡游等民俗活动;在15个民族团结创建点制作永久性宣传标语和宣传栏,打造边境一线民族团结进步宣传长廊。

状语栏目

传承民族技艺助推团结融合。靖西市全面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加强对绣球、壮锦等壮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目前,靖西市拥有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2项(壮族织锦技艺和末伦),自治区级保护名录22项,市(县)级保护名录70项。靖西壮锦、绣球产品远销海外。此外,打造《扮台阁》等民族文化精品,开展民族文化大巡游活动。

  扩大示范引领以点带面。深入推动民族团结示范创建进机关、进企业、进乡镇、进学校、进军营、进村屯、进寺庙(宗教场所)、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进景区、进家庭的“十进”活动,实现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全覆盖。年3月,安德镇安德街被命名为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年,安德镇安德街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靖西壮锦厂厂长李村灵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年以来,靖西市还有18个单位和个人在百色市级、自治区级民族团结、兴边富民创建工作中获得表彰。

安德镇“南天国”故地民俗文化艺术节上表演的田间矮人舞

少数民族资金项目助力兴边富民。以用好各级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助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在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系列工程,将少数民族发展资金项目打造成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民心工程”、造福各族群众的“幸福工程”。年至今,上级共下达靖西市少数民族发展(兴边富民)专项资金12万元(其中,中央资金万元,自治区资金万元),重点投向少数民族乡村通屯路硬化、产业路建设、安全饮水工程等,实施项目个,切实改善项目建设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助力全市精准脱贫工作。

△靖西市大力推进兴边富民行动,边境一线村屯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图为中国关外第一村、兴边富民行动示范村靖西市龙邦镇护龙村排干屯新面貌。(覃凤前摄)

打牢社保基础凝心聚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崇靖、龙靖等2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实施“四好农村路”项目54个,新增通达二三级公路乡镇4个,乡镇、行政村通客车率均达%;所有行政村和20户以上自然屯全部修通水泥硬化路,所有自然屯全部通电,行政村所在地全部建有篮球场、戏台、文化活动室,并接通网络。实施危房改造户,完成易地扶贫搬迁2.38万人。城乡人居环境更宜居。新创建国家AAAA级景区4家、AAA级景区3家,成功获评“广西特色旅游名县”“中国绣球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广西避暑旅游城市”“广西县域旅游综合实力十强县”等称号。社会各项事业繁荣发展。年至年累计投入20亿元实施教育项目,新增义务教育学位1.5万个,优化撤并10所乡镇初中和个教学点,建成自治区示范幼儿园3所、乡镇公办幼儿园18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国家评估认定。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院、医院医院复审,完成25所乡镇卫生院、所村级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8%,基本养老保险入库参保率达95.8%;推动农村低保审批权限下放到乡镇,实现城乡低保“应保尽保”,累计发放城乡低保金10.4亿元,发放边民补贴6.6亿元,各族群众享有日益丰富的现代文明成果,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广西采风活动在百色启动

9月14日,由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中国旅游报社共同主办的“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广西采风活动在革命老区百色启动,由知名红色旅游专家学者、主流媒体记者等组成的采风团将用5天时间到百色、河池、柳州、桂林4个设区市调研采风。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充分展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取得的重大成就,文化和旅游部联合中央宣传部、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出了“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其中,广西的“百色起义·红色广西”精品线路、“血战湘江·突破包围”精品线路、“八桂大地·乡村欢歌”精品线路入选。

本次采风活动沿广西3条精品线路行进,采风团将对当地红色旅游发展的亮点和经验进行体验采访,通过即时直播等途径进行全媒体传播,重温革命历史,宣传广西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激发群众爱党爱国热情,进一步提升广西红色旅游的影响力。

综合来源:百色新闻网、广西日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2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