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6时不到,清远英德市九龙镇河头村石下村小组村民陈井清就已经在菜地里忙活了。几个小时后,菜筐里已经装满新鲜翠绿的桑芽菜,随后他开着摩托车,把桑芽菜送到村里的加工厂。
“一天能摘五六十斤,可以卖多元。”陈井清是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3年前,在省委办公厅驻村帮扶工作队、碧桂园集团以及当地致富带头人许万红的努力下,河头村发展桑芽菜产业,陈井清成为首批参与者之一,承包了几亩地精心种植,年收入增长3万余元,成功摘掉“穷帽子”。
依托喀斯特地貌景观,河头村积极盘活沼泽地、石头山、丢荒地等资源,打造乡村旅游景点、民宿、蔬果采摘基地等旅游观光产业,这条曾经人口流失严重的“空心村”重新焕发生机。如今,在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双引擎”拉动下,河头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集体经济快速壮大,村民生活蒸蒸日上。
农业“发力”小小桑芽菜变身“致富菜”
“要摘上面刚刚长出来的嫩芽,用来煮汤、凉拌最好了。”菜地里,陈井清向笔者展示刚摘下来的桑芽菜。正是这小小的桑芽菜,改变了他们一家和整个河头村村民的生活。
时间回到年。彼时,因受“黄龙病”影响,当地经营多年的沙糖桔产业凋敝,越来越多村民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河头村逐渐变成了“空心村”。
看着村里“空心化”程度加剧,刚到河头村开展对口帮扶的省委办公厅驻村帮扶工作队成员心急如焚,他们找到村委负责人,一起商量找办法。
经过分析调研,他们发现,农村组织化水平较低、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落后、土地过于零散是制约河头村发展的难题。为此,河头村积极加强村级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大力推进土地整合工作,到年年底,各村小组基本完成土地整合治理。
土地整合后要发展什么产业?在驻村帮扶工作队和村委一筹莫展之时,有着多年在外种桑养蚕经验的许万红提出可以发展桑芽菜产业。
年,碧桂园集团出资70万元支持河头村桑芽菜产业基地建设。同时,村里成立了万仔蚕桑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运营,许万红为合作社负责人。
年5月,万仔蚕桑专业合作社投入运营。合作社内,漂洗、焯水、冷却、真空包装、冷藏……每天,各项加工环节工作有条不紊进行,不久后,这些新鲜桑芽菜就会出现在珠三角的商超及餐厅,通过电商平台还能销往全国多个省份。年,该合作社年产值达万元。
为确保村民收入,合作社跟村民签订保底采购合同,根据参与模式不同,收购价格分为3个档次。“按照人均5亩地来算,月收入至少在元以上。”许万红说,目前河头村种植桑芽菜面积多亩,带动多名村民就业,未来还计划扩大种植。
旅游“助力”村民洗脚上田成旅游从业者
峰林环绕,碧水蓝天,花海桑田,地处英西峰林脚下的河头村拥有独特的自然资源,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天然优势。
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年,河头村引进英德市国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共同打造峰林小镇景区,景区项目采取“企业+村经济社+农户”的模式与当地村民合作经营,村经济社提供村集体土地、荒山每年固定分红收益。
年10月,峰林小镇对外营业。原来的石头山打造成了景点,泥砖房改造成了民宿,沼泽地建成了荷花湖风景区,丢荒地建成了农耕文化园……
通过旅游系列开发,村里的“死资源”变为“活资产”,再变成了“股权”,持续为村民增加收入。河头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许志辉透露,土地入股可为村集体每年增收几十万元,景区停车场收入全部归村民,据不完全统计,年仅停车费一项收入就有六七十万元。
5月中旬,因新冠肺炎疫情停摆的省内跟团游恢复,九龙峰林小镇景区的游客逐渐增多,景区保安许亚香心里松了口气。
“旅游改变了我的家乡,也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今年46岁的许亚香是上塘村小组人,年轻时左手因意外致残,影响了劳动能力,在外打工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回乡种田又无法支撑五口之家的重担。
年,许亚香成为峰林小镇景区的一名保安。“现在的工作稳定了,离家又近,还可以利用工作之余做点其他活补贴家用。”许亚香算了一笔账,工资收入加上土地入股景区的分红,年收入近4万元。
在河头村,像许亚香一样由村民变身旅游从业者的人不在少数。他们有的成为了景区的种植员工、安保人员、管理人员等,有的在自家门口卖起了土特产,开起了乡村民宿、农家乐。
振兴“蓄力”农业+旅游融合发展
初夏时节,漫步河头村,入眼处,成片种植的桑树绿油油,成为一道独特的乡村风景,游客驻足观赏。
与此同时,源源不断的游客入村,又为当地土特产和农副产品带来无限的商机,进一步打响产品的知名度。
“每到节假日,游客就会比较多,生意也比较好,有些人买了回去觉得不错还会回购,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