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确保易地搬迁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永福县围绕脱贫目标,通过夯实发展基础,扶持后续产业,拓宽增收渠道,增强贫困村、贫困群众的自我“造血”功能,彻底搬掉“穷根”,让易地移民搬迁困难群众不仅住上了好房子,还过上了好日子。
科学制定搬迁后续脱贫发展规划,增强贫困村、贫困群众的自我“造血”功能。一是科学选址、合理规划。根据搬迁贫困群众的实际情况,制定精准到户、精准到人的脱贫发展措施,全面实施搬迁户“一户一个微田园、一户一个技术明白人、一户一人转移就业”的“三个一”计划,确保每户至少落实一个产业规划,推动搬迁群众实现稳定增收。二是培育新型主体,实施规模经营。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贫困户的脱贫攻坚模式,建立入股分红、保底分红、土地流转、专业合社分红等分配机制。在易地搬迁安置区建成柑桔、蔬菜、粮油等主导产业基地12个,安置区农民专业合作社10个,易地搬迁贫困群众就地就近参与特色种植、高效养殖、农事服务等余人。该县星草村兴华果蔬专业合作社以统一种植品种,统一种植模式,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农资供应,统一销售渠道等“五个统一”管理模式,为贫因户会员提供砂糖橘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向会员提供有关经济、技术信息。
每年春节期间,该合作社与10多个大型外地客商建立联系,组织多移民帮助收购发货,每年帮助贫困果农销售砂糖橘50多万公斤。古城村成立永福县丰硕园果蔬专业合作社,发动全村贫户以资金、土地、技术、劳动力等方式入股,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了16万元,移民群众实现了经济增收。三是围绕“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扶贫理念,瞄准投资小、见效快的项目,把微小企业办到家门口,解决了“帮扶资金造血难、小微企业落地难、贫困劳力顾家难”的问题,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四是依托乡村旅游资源,突出“农旅结合、产村相融”,按照“易地扶贫搬迁+旅游产业”模式,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建设移民旅游新村。该县广福乡龙桥村金猫坪扶贫生态移民安置新村,将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与在建的龙泉生态养生旅游产业融合起来,将豆腐坊、酿酒坊、榨油坊、瑶医、瑶浴等传统民俗文化融入项目建设,使移民和生态旅游得到共同发展,实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与旅游效益双赢,为搬迁瑶族同胞提供多方位的就业岗位,切实增加移民收入,真正实现脱贫目标。
开展特色农业产业扶持,高效益后续帮扶抓好安置区搬迁困难户产业培育。该县大力支持有劳动能力贫困户产业发展,将易地扶贫搬迁户后续产业发展纳入总体规划,因户因人施策,分类实施。确立主导产业,打造产业基地。绕沙糖桔、罗汉果、富硒香米种植等特色农业产业,积极引导易地搬迁贫困群众发展现代农业。该县堡里乡罗田村山门屯生态移民村的38户移民在政府的帮扶下以砂糖橘种植为主导产业,全屯共种植沙糖桔亩,户均2.9亩,年收入多万元,户均收入8.8万元;罗锦镇蒙岭移民新村全村41户种植砂糖橘多亩,套种西瓜等短期经济作物多亩,在山上种植桂花树、桉树等余亩,金银花10多亩,每亩砂糖橘一年能够产果---斤,毛收入4—5万元,扣除各种成本投入,每亩纯收入超过3-4万元。板峡库区古河山天然养生茶叶专业合作社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运作,通过与桂林福寿养生茶业有限公司合作,实行二次返利以及加大对贫困户的帮扶,带动周边户移民常年进行野生茶叶及罗汉果的种植、采集和销售,移民真正实现脱贫目标。
结合新型城镇化特色小镇建设,打造易地扶贫搬迁生态示范区。该县将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既保留原有的山水风光和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风情,又完整配备了道路、供水、电力、文化广场、农贸市场、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银行等公共服务设施,彻底改善搬迁对象居住环境,使生活更加舒适方便;同时,搬迁人口后续也可以进城务工,从事商贸物流、餐饮运输、旅游接待等第三产业,就地解决就业问题。该县是彩调的发源地,当地老百姓有看彩调、唱山歌的爱好,多数移民又是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该县在金鸡河库区林村和东江半岛安置小区分别建设彩调剧院,剧院的建设不仅帮助了移民就业,保护了搬迁群众“故土难离”的民俗乡情,还实现了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与经济效益双赢,安置区也被打造成了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生态示范区,移民过上了幸福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