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桂林日报」
本报记者苏展通讯员黄中琪 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元年。今年以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相关精神,以人民为中心,在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着力稳定粮食生产、恢复生猪等重要农产品产能,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深化农村改革,全市农村经济实现快速增长。 上半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速创年以来新高 全市已完成粮食播种面积.27万亩,同比增长10.2%。 全市蔬菜(含食用菌)产量.01万吨,同比增长5.4%。 水果种植面积.8万亩,产量.38万吨,分别较去年增长0.38%、16.8%。 出栏生猪.66万头,同比增长21.9%…… 一串串飘红的数据来自我市今年上半年农村经济“成绩单”。各项指标的稳定提升,为我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产业稳产增收,注入一剂强心剂。据市农业农村局统计数据预计,今年上半年,我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01亿元,同比增长9.9%,增长速度创年以来新高。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安全无疑是小康生活的必需。粮食全产业链项目实施,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示范项目创建,早、中稻各项增产增效技术大面积推广,玉米、红薯、大豆、马铃薯等旱粮作物生产齐头并进……今年以来,全市农业农村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面打响粮食稳产增收“保卫战”。目前,我市粮食播种面积已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68%,粮食生产各项工作任务稳步推进。 猪粮安天下。不仅粮食要稳,生猪等农产品的供给也要稳。上半年,全市个猪场完成了规模新建与改扩建,其中个已投产,其余94个将于年底前全面投产,年出栏数预计达万头,实现生猪存栏35.8万头。同时,我市积极推进与新希望六合、正邦、东方希望等集团公司磋商,签订战略框架协议,这些企业的加盟,将持续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示范效应,稳定我市生猪核心产能,保障市场猪肉供给。 我市是农业大市,更是水果强市。上半年,我市通过调优水果结构,制定奖补政策,做好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技术推广等工作,多措并举推进水果产业发展,全市水果丰产丰收。截至目前,我市水果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单产和人均水果收入等各项指标均位居全区第一,沙糖桔、金桔、月柿种植面积全国第一。 大力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扎实推进乡村振兴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市委书记周家斌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发展,在全市年中工作会议上,他强调:我们要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坚持以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为抓手,全面提升乡村“形、实、魂”,走乡村美、产业旺、农民富、治理优的乡村振兴之路。 今年以来,我市在抓好农业生产的同时,持续巩固提升第一批田园综合体,并抓好第二批、第三批田园综合体创建工作,高起点、高标准推进桂林“大美漓江”、全州“红色湘江”两个自治区级田园综合体创建工作。 目前,“大美漓江”田园综合体已经启动15个精品村建设,沿线村屯“三清三拆”基本完成,七星绿道全线贯通,一批农业产业和文旅项目进入规划建设。全州“红色湘江”田园综合体已经完成规划,湘江战役纪念馆核心区周边村屯和毛竹山村进行了全面风貌提升改造。其他各田园综合体建设进展顺利,计划在年底前进行验收。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抓好产业稳增长促增收,逐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按照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二十字总要求,下半年,我市将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持续大力推进特色产业提品质、创品牌、增效益,确保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规模继续保持全区领先水平。 同时,我市将对农业基础设施如耕作区道路、水利、电力等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重点抓好农村改厕、污水垃圾处理和村容村貌提升,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此外,我市将积极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由增量转向提质转变。着力培育一批以农业为职业,具有较高专业技能的新型职业农民,推动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职业化;继续发展家庭农场和合作农场,引导扶持农业大户兴办家庭农场,鼓励青年农民、大学生创办家庭农场。支持引导家庭农场引进专业种养大户或专门生产经营管理人员,发展标准化、生态化、专业化生产,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