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迹匆匆,又到过年时分。北京城整体过年氛围,得从“三大火车站”春运计时启动说起,千千万万工作在北京的主儿,肩扛着包裹暂别这座谋生打拼奋斗的城市。接下来,千千万万住在这座城里的人们,拎着购物袋,推着购物车,奔向北京大大小小的商场,为了春节这几天串门上礼,为了六、七顿家宴过年,共舞一曲集体无意识人文图谱,打造着亿万阑珊灯火处舌尖上的新春中国。
每年的故事,温情都弥散着一样的旋律,从这个街道飘向另一条街巷。今年春节,人们挑吃的,选喝的,仔细研究“价签”的比往年多了不少,产地、重量、单价,同品类一定要对比哪家的“活动”见到的实惠更多。能在除夕前置办好一切所需的食材,消费频次就不耽搁,银行卡、钱包、线上支付都在跟“市场行价”赛跑。
过年走亲访友拜年,串儿门靠各种礼盒,面子大于“里子”,人见人爱人之常情。或民俗感、或皇家感的礼盒,具备流通性,不失易货性,承担礼仪职能载体,都是情分。日子有高有低,难以随心控制。生活可浓可淡,家家儿都有一本正经。同样买沙糖桔,有意思的女士单选“带叶子”,一袋子“橙桔还需绿叶衬”,消费者代入感“憧憬”的是果林小道,刚刚采摘回家的小小“山寨”成就,压点分量,可以忽略不计。
北京的饭庄,北京的酒楼,北京的饭馆,过去绝对不能张冠李戴,字号(品牌)、规制(定位)、功能(运营)等品牌要素,传统上大有不同。为人处世、大义春秋,深藏不露,几乎每一处老北京爷们儿“签到”、“打卡”的高曝光地方,都有自己的传说。
快餐文化,年夜饭文化,起初八竿子打不到一起。现在呢,快捷、便利、实惠、解馋的年三十儿家宴,打开方式一个比一个花哨、勾人。餐馆年夜饭,定制成了标配。三十儿外卖下单,快递小哥“叮咚”不打烊。春晚伴侣家常小烹,商超自有后台膳食搭好。
顺道应个景儿,普洱茶,这杯从不没小过的小罐儿茶里头,老茶头,茶化石,碎银子,三个细分品类今年比往年要火,圈子里很多老茶客都分不太清楚。年看央视春晚,要不要泡一壶“茶化石”,侧听烟花爆竹,必须难忘今宵……
原创文章和图片/期待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