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家里囤年货了吗?囤了几箱砂糖橘?现在还剩下多少?
砂糖橘可谓是年货中的水果C位,招待客人来一筐,串门送礼来一筐,亲朋闲聊来一筐。传说,过年期间被国人吃掉的砂糖橘,连起来可绕地球好几圈!
图/网络
砂糖橘有多上头从这两天的热搜上就能看出来,前脚刚因为#没有一袋砂糖橘能过夜#上了热搜,后脚就因为#女子同食橘子牛奶上吐下泻被送急诊#险些翻车。
据报道,王女士吃了很多橘子后又喝了牛奶,当晚就上吐下泻。医院后经医生分析,橘子加牛奶是罪魁祸首,两者不能同食。
橘子和牛奶“相克”?看到这条热搜的我险些惊掉了下巴,0年了朋友们,竟然还有人相信“食物相克”理论,而且还出自医生之口。
牛奶与橘子相遇,确实会生成一些絮状物沉淀,就像下图这样。
图/央视网
这些沉淀物质是牛奶中的酪蛋白,酪蛋白主要存在于称为酪蛋白胶束的关联胶体中,其中包括有助于胶束完整性和稳定的胶束磷酸钙。
当酪蛋白胶束中的酶达到其等电点(PH值接近4.6)或者酶本身不稳定时,酪蛋白可能会变得凝固或者凝胶化。这是酪蛋白在酸性环境下的正常沉淀,同时也是奶酪、酸奶等食品的生产原理。
絮状物沉淀虽然看起来像是变质,有点影响食欲,但酪蛋白本身对人体并没有危害,也不会因此导致上吐下泻。
事实上,不仅是牛奶遇到橘子会发生沉淀,和能降低PH值的酸性食物一起吃,或者单独喝牛奶,都可能会发生一样的沉淀反应。
这是用几句话就能解释清楚的化学原理,但无奈还是有很多人在媒体的引导下信以为真,甚至有的朋友还会进行发散性思维,去百度除了牛奶还有什么和橘子“相克”。
图/网络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过个年还能不能好好吃橘子了???(暴怒ing)
不客气的说,不仅是橘子,网络上流传的所有关于“食物相克”的说法,都是没有依据的。
可能有人会问了,怎么会没有依据呢?医生说了,新闻里的王女士就是吃了医院。
有这样想法的朋友们,大多是中了逻辑陷阱的圈套:
个体案例不能当作证据
把相关性和因果性混淆
诉诸权威,无条件相信媒体和医生
当然,这也是大多数相信“食物相克”说法的朋友们都会中招的逻辑陷阱。
导致新闻中王女士上吐下泻的可能性有很多:
橘子是不是干净?有没有发霉?牛奶是新鲜的吗?有没有过期?除了橘子和牛奶以外,还吃了些什么?吃东西之前,洗手了吗?
经过一系列检查,医生是否确定了食源性疾病的种类?是否排除了病毒感染(如诺如病毒)或者细菌感染(如李斯特菌)?
王女士的肠胃功能是否健全?有没有乳糖不耐受或者肠易激综合征?
是不是一次性吃了过量的橘子和牛奶导致肠胃功能紊乱?
这些都没有弄清楚,直接让橘子和牛奶“相克”背锅,是不负责任的说法。
把墙上的食物相克表揭了吧!图/网络
相信很多人都见过类似的食物相克表,甚至一些